第三十四章:御史弹劾,永平帝心思(1 / 1)

贾老太太犹豫片刻后有些举棋不定。

“此事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用得好了,的确可以重创贾琅。”

“可若是出了差池,只怕我们反而要受牵连啊。”

王夫人轻笑一声说道。

“母亲,事情哪里有这么厉害。”

“如果真的出了差池,陛下就算要追究,也要先拿那些王爷开刀。”

“可若真是如此,只怕我大周立时便要天下大乱了。”

“陛下行事稳妥,绝不会冒此奇险的。”

“因此我敢断定,就算事情败露,陛下多半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法不责众而已。”

贾老太太思考再三后,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罢了,你说的也不无道理。”

“既然如此,那便着手去办吧。”

“记得手尾一定要做的干净些,千万不要让人追查到我荣国府头上。”

王夫人随即点了点头。

“母亲放心,儿媳心里有数。”

在商议了一番后,王夫人离了宁国府,便往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府上去了。

远在建州的贾琅此时还不知道,一场针对自己的阴谋即将就此展开。

南庆京都内,在收到了辛其物自建州送来的八百里加急之后,庆国朝堂上可谓是一片死寂。

满朝文武寂然,无一人胆敢出声。

庆帝端坐龙椅之上,面色阴沉似水。

在许久的寂静之后,庆帝环视群臣后说道。

“诸位臣工,记住今天吧,这是我大庆有史以来,最为屈辱的一天。”

“传朕旨意,定州边军撤出定州与北齐和谈。”

“另外按照大周主帅的要求,签订停战协定。”

“陈萍萍。”

鉴查院院长陈萍萍赶忙应道。

“臣在。”

庆帝淡然看了陈萍萍一眼后说道。

“此番建州战事,大周如鱼得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整个建州。”

“他们对整个建州的防务可谓是一清二楚。”

“对我南庆和北齐战事进展也是了如指掌。”

“你告诉朕,这意味着什么?”

陈萍萍擦了擦冷汗说道。

“这意味着,有大周密探潜藏京都,窥视我大庆的一举一动。”

“而且北齐与大周很可能早就暗中勾结,沆瀣一气。”

“臣失职,臣有罪。”

庆帝冷着一张脸,眼神更是冰冷至极。

“朕给你半个月时间,肃清京都的大周密探。”

“然后逐步清理我南庆境内潜伏的细作。”

“在下一次我大庆复仇之战开始前,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你这个鉴查院院长,就自裁吧。”

庆帝说完拂袖而去,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噤若寒蝉。

至此,第一次三国乱战到此结束,北齐略亏,南庆巨亏,大周赚的盆满钵满。

接下来,便是南庆准备赔款,四百万两银子被送到了建州周军营地之中。

当南庆看着被周军已经经营成一个战争堡垒的建州之时,心中也隐隐有些绝望。

更绝望的是,南庆还得给周军送银子,资助周军把青州经营的更加固若金汤。

大周边境三城,大周用了足足十一年才收回去。

如今这建州,却不知南庆该如何从悍勇的周军手中收回了。

就在贾琅忙着处理移交战俘等诸多军务的时候,大周京师神都,永平帝正在主持着朝会。

在商议了几桩军国大事后,夏守忠环视群臣后说道。

“诸位大人可还有奏本呈上,若是无事,便各自回衙门处理公务吧。”

就在此时,都察院一名御史刘文增走到殿中行了一礼后说道。

“都察院御史臣刘文增有本陈奏。”

龙椅之上,永平帝淡然说道。

“你们都察院这是又准备参谁啊。”

也不怪永平帝这么说,都察院的职责便是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

说白了,这群官员就是专门挑毛病的。

因此永平帝才会这么说。

刘文增从袖中取出奏本朗声说道。

“回陛下,臣具本弹劾梁国公。”

“梁国公在统率大军与南庆作战之时,大肆倒卖军械,牟取暴利。”

“一应罪名,臣已在奏折中一一阐述,请陛下御览。”

永平帝闻听此言,顿时眉头紧皱。

眼下贾琅乃是边军大元帅,刚统率二十万大军为大周收复了故土,还攻打了南庆建州,成功拿下了一州之地,开疆拓土。

在这个节骨眼上,都察院的御史居然弹劾贾琅倒卖军械,这事情怎么听怎么古怪。

感觉这后边透着种种阴谋。

不过永平帝转念一想,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贾琅年纪轻轻,屡立奇功,十八岁因军功封为国公,是本朝军功第一人。

此番贾琅又率军收复失地,开疆拓土,又是大功一件。

别的武将戎马一生完不成一件的军功,到了贾琅这里,跟搞批发一样,手到擒来。

若是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只怕贾琅最多到了二十三四,也就封无可封了。

在略一思考之后,永平帝心里便有了主意。

不管这盗卖军械之事是真是假,都不重要。

借着这个机会,自己正可以好好敲打一下贾琅,最次也得抹平了他此番军功。

想清楚这些后,永平帝给了老太监夏守忠一个眼色。

夏守忠心领神会,随即取来了刘文增的奏折。

在简单浏览了奏折之后,永平帝环视群臣说道。

“刘文增,你奏折之中所奏之事,属实骇人听闻。”

“可眼下建州战事刚刚结束,诸般事务,还需梁国公主持。”

“你倒真是会给朕出难题啊。”

刘文增拱手一礼说道。

“陛下,战事已经结束,臣觉得即便审查梁国公,也不会影响前线战事。”

“臣恳请陛下即刻召梁国公回京,三法司会同审理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