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进阶的根源与招收(1 / 1)

庞统和徐庶的突然进阶并非是无迹可寻的,两人身处的年代为东汉末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已经执行了数百年,换句话说,两人都算是广义上的儒生。

在孔丘降临之后,这些儒生也大多跟着“沾了光”,不过庞统这类的人物和和传统意义上的儒生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其内心里的行为准则可能遵从的是儒家,毕竟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儒学,但在具体的行事手段上就不一定了。

法家、兵家、纵横家甚至道家都是他们谋划的手段之一,所学的东西也要繁杂的多。

他们这些人大多身处乱世,在战阵之中无所不用其极,儒学的那一套是没办法在战场上生存的。

其核心的价值观“仁”也无法在战场上应用开来。

像春秋时期那种战前还要先下战书约战,不斩来使被当成行为准则,在作战时,两军出动的战车数量要对等,你出了10辆战车,我就不能出20辆。

甚至在敌军战车没有摆好之时,我还不能发动进攻。

这种事情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像是在胡扯一般,但在当时却是真实存在的。

就比如晋国和郑国的战争,晋国将领韩厥追赶郑国国君所乘的战车,可能是战马受惊了,郑国国君的战车突然转向,向韩厥这个方向跑过来,韩厥慌忙下车,脱下头盔,站在一边,毕恭毕敬地让郑国国君的战车驰过。

又比如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邲之战,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的横木,让战车冲出陷坑。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汉末三国时期搞这一套,肯定会被吃的连渣都不剩了。

战争早就不是什么仁义之战、君子之战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破坏的是儒家所推崇的礼制,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破坏的是仁义。

想要让每个人都克己复礼,严格按照社会等级行符合社会身份之事,根本就不可能。

只要有机会,每一个人都想当皇帝,这也是为何后世王朝的寿命只有三四百年的原因。

除了汉朝之外,大唐王朝不到三百年,宋朝不到三百二十年,明朝不到二百八十年。

即便统治阶级极力发展儒学,但躁动的种子已经埋下,没有人想要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某个阶级,永世不得翻身。

换句话说,儒家的礼制根基已经失去了,后世的儒家大多着重于仁义道德,重在自我修养,也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维护周礼或者说维护皇权虽然也很重要,但在很多清醒的儒生心里,这种东西是不长久的,在王朝末期,变节的儒生可谓是数不胜数。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孔丘降临在了这个世上,但想象当中一呼百应的现象并没有发生,儒生在董仲舒之后就已经不再纯粹。

十年寒窗苦,货于帝王家,绝大多数的儒生都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他们自小学的是孔孟之道,却不一定会真的去追随孔孟,相比起来,后世的儒生要更为现实一点。

对于这里面的原因,此时的徐庶和杨秀清并不清楚,面对突如其来的能力,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且作为旁观者,杨秀清想的要更为透彻一点。

在此之前,庞统这些人的主要作用便是出谋划策,基本上每一个大将身边都要配备一个。

南方集团军主将张辽身边配备的是庞统,而北方集团军主将太史慈身边配备的是徐庶。

在军中地位方面,张辽为主,庞统为副,或者是太史慈为主,徐庶为副。

即便是在法正挂帅的早期,具体负责领兵打仗也是俞大猷,并不是法正,这从当初攻打马相的战役当中就能看的非常清楚。

这种安排也从侧面反应出了谋士这个阶层的弱势,在武将可以以一敌百的时代,可以在万军从中取人首级的时代,没有什么特殊手段的谋士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他们的确足智多谋,通过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排除风险,为军队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在战场之上,却没有能力去扭转战局,也无法去鼓舞士气,而这两点正是武将所擅长的。

不过这一切都将发生改变,谋士在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已经有能力去扭转战局了。

想到来之前主公的嘱托,杨秀清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这次“拜访”的两名大才里面,就有一名谋士,看主公的神色就能发现,这人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说不定也会掌握一些了不得的技能。

一场雨足足下了一晚上,等到第二天,杨秀清这才收拢着人马重新出发。

和在犍为郡的时候不同,这次在进入广汉郡之后,众人赶路的速度也要慢上许多。

根据情报,如今盘踞在这里的势力是一伙异族,而这里的军队组成也和其他地方有些不同。

在赶路的途中,杨秀清分明看到了很多辫子军,这一幕也让杨秀清异样的不舒服。

如果不是始终克制着情绪,此时的杨秀清早就上前斩杀他们了。

在广汉郡整整走了两天,也就是新历四年二月二十三四,众人才进入到了广汉属国的地界。

按照提前制作好的路线图,杨秀清和徐庶两人终于是见到了此次的目标。

……

对于这一切,还在家中陪着妻儿的贾诩并不知情,正打算起身,一阵有规律的敲门声便响了起来。

用眼神示意妻儿返回里屋,贾诩独自整理了一番,这才迈开脚步向门口走去。

打开木门之后,看到的正是全副武装的杨秀清等人。

心中突然升起了一丝不好的预感,贾诩开口说着:“几位大人前来,所为何事?”

虽然知道是明知故问,但贾诩还是开口了,对于周边的局势,贾诩也并非是一无所知。

如今西面的刘璋以及南边的顺治都对自己所处的广汉属国表露出了企图。

双方虽然还没开始大战,但气氛已经形成了,就算硬着头皮也要有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