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皇帝封赏,太庙献俘(1 / 1)

贾琅随即对着一旁的亲兵耳语两句,而后便命一队亲兵随着绣橘往荣国府去了。

一切安排妥当后,贾琅便率领着麾下继续往太庙去了。

街道一旁,两名身着锦衣的青年此时正聊着天。

两人一个是大周宁远侯嫡次子,在神都声名狼藉的顾廷烨。

另一个则是五品小官承直郎盛弘之子盛长柏。

顾廷烨满脸艳羡看着端坐马上威风八面的贾琅,感慨油然而生。

“长柏,看到贾帅,我才知什么是英雄本色啊。”

“投身从戎,御敌于国门之外。”

“驰骋疆场,生擒敌酋,男儿当如是也。”

盛长柏听后淡然一笑。

“怎么,你想做第二个大都督啊。”

“如今乡试咱们都过了。”

“明年马上便要春闱会试。”

“这个时候,你胡思乱想什么。”

“武将保家卫国是尽忠,文官辅佐天子处理朝政一样也是尽忠。”

顾廷烨轻笑一声,也不由得摇了摇头。

“我不过是感慨一二罢了。”

“大周立国百年,论及军功,贾帅可谓是一骑绝尘啊。”

“我便是再自大,也不敢跟大都督相提并论。”

随着凯旋之师威武雄壮往太庙而去,围观的百姓们便也各自散去。

大周太庙之中,一名年约四十,略显富态,身着明黄龙袍的中年男子正在殿中虔诚祈祷。

此人正是大周永平帝周显。

殿内供奉的,赫然是大周历代先帝神主牌位。

此时的周显内心的情绪难以言喻。

自大周太祖年间,匈奴之患便出现征兆。

而后数十年间,边患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匈奴年年犯边,气焰嚣张。

大周三代君主,都只能忍气吞声,积蓄国力。

如此的心腹大患,在自己手中彻底解决,这让周显如何能不心潮澎湃。

饶是九五之尊,心机城府极深。

在这一刻,周显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欣喜之色溢于言表。

人嘛,无非是生前事,身后名。

有此一战,大周历代子孙都会将此事铭记于心,煌煌史册也会记载,祸乱大周边境百年的匈奴,最后是在永平一朝被彻底平定。

想到这里,周显就不由得想起两年前自己巡视边境,鱼龙白服之时贾琅那慷慨激昂的话语。

起初听到贾琅雄心壮志,说若是自己为帅,必能扫平漠北,以报大周百年血仇。

当时的永平帝觉得这不过是一个少年的异想天开罢了。

然而短短的两年后,这个少年就成功兑现了自己昔日的豪情壮志,为大周立下了如此不世之功。

就在永平帝浮想联翩之时,门外传来了六宫都太监夏守忠的声音。

“陛下,大都督一行已至太庙外了,一应匈奴权贵俘虏也押送过来。”

“不过,大都督说出了点小岔子。”

永平帝听后有些诧异。

“小岔子,什么意思?”

“回陛下,大都督说,凯旋大军入城时,有两名匈奴俘虏趁着人多眼杂逃跑了,大都督派人去追,眼下还没缉拿回来。”

永平帝听后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

“贾琅治军森严,怎么会出这种差错呢。”

夏守忠略一思考后笑着说道。

“回陛下,也许是回到了神都,将士们也有稍许懈怠了。”

“不过只是两名匈奴战俘,掀不起什么风浪。”

“太庙祭祀的时辰就要到了,陛下,切不可误了时辰啊。”

永平帝虽然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但也没太在意。

两名匈奴战俘,身处神都,任凭他们有天大的本事又能如何。

“罢了,随朕前去迎接凯旋将士们吧。”

永平帝站起身来,龙行虎步出了殿门,往太庙门口去了。

不久之后,河北道凯旋大军整齐列阵,正在太庙外待命。

当看到永平帝来到了太庙门口时,贾琅赶忙迎上前去,行了一礼后说道。

“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幽州大都督臣贾琅,携河北道众将,向陛下敬献大捷。”

“蒙陛下亲自出迎,臣等不胜惶恐之至。”

永平帝朗声一笑说道。

“爱卿为国征战沙场,横扫漠北,朕走几步又能算得了什么。”

“此番卿等劳苦功高,朕要论功行赏。”

“夏守忠,宣旨吧。”

夏守忠恭敬说道。

“奴婢遵旨。”

随后,夏守忠打开圣旨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赖师武臣力;及海宇宁谧,振旅班师,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优游颐养,赏延奕世,宠固河山,甚盛典也!”

“河北道大元帅,幽州大都督贾琅。”

“克摅猷略,宣劳戮力,镇守北疆,横扫漠北,生擒贼酋,释朕北顾之忧,厥功懋焉!”

“今以一万两千五百户,封为梁国公。”

“另命梁国公实领南北两衙禁军之事,加辅国大将军,上柱国。”

“可入禁中受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河北道一应将领军功,交吏部兵部宣读,钦此。”

“梁国公,领旨谢恩吧。”

贾琅接过圣旨后行了一礼说道。

“臣多谢陛下隆恩,臣粉身碎骨,不足以报陛下隆恩于万一。”

永平帝上前扶起了贾琅后笑着说道。

“我大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爱卿你戎马生涯立下军功应得的。”

“好了,传旨,开始太庙献俘。”

伴随着永平帝一声令下,太庙祭祀便正式开始了。

就当满朝文武还在沉浸于贾琅如今王者归来的时候,荣国府外,贾珣的一队亲兵已经来到了门前。

门房在看到了亲兵前来后赶忙来到了府门前。

“诸位,诸位,你们是哪个衙门的,到我们荣国府来做什么。”